• 回到顶部
  • 0574-87816977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关于宁波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对企业转型和社会就业影响的建议

首页    研究    关于宁波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对企业转型和社会就业影响的建议
image.png
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“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来产业”。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,人形机器人不仅有着接近于人类的外观设计与身体构造,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具备了学习进化的能力,因此在未来具备着极大的通用性和发展性

然而,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万亿级新赛道,其发展经营面临诸多挑战,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,该产业也给企业转型和社会就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。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:

 

image.png

 

一、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替代风险

 

人形机器人对低技术岗位的替代效应显著。根据中国信通院报告,人形机器人可大规模替代重复性、低技能劳动,例如生产线装配、物料搬运等岗位,短期内可能加剧劳动力过剩地区的失业问题。国际研究显示,每千名工人增加一台机器人,就业人口比例可能下降0.18-0.34个百分点,工资水平下降约0.42%。宁波作为制造业重镇,纺织、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工人可能首当其冲。

 

二、企业转型的技术与资金压力

 

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要求高、研发投入大。若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或商业化进程受阻,企业可能面临转型失败风险。例如,宁波部分中小企业虽尝试布局人形机器人零部件(如伺服电机、减速器),但如高端力控传感器、触觉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仍需大量依赖进口,导致成本居高不下。此外,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或市场竞争加剧(如价格战)也可能压缩企业利润空间。

image.png

 

 

三、技术瓶颈和自主创新下降

 

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进程中,不少企业为迅速实现转型升级,过度依赖从外部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。这种方法在短期内虽能提升生产效率,但长期来看,却会导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逐渐衰退,进而使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,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。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,供应受阻或技术升级受限,企业的生产经营将瞬间陷入被动局面。此外,长期依赖外部技术,必然导致企业内部创新投入意愿降低、科技研发人才流失以及创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等不利局面,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。

 

四、就业萎缩和配套产业冲击

 

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相关行业的就业,还对其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就业产生连锁反应。随着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普及,一些为传统制造业提供原材料、零部件的企业订单大幅减少,生产规模被迫收缩,进而导致这些企业的就业岗位大量减少。在宁波,一些为机械制造企业提供标准件的小型加工厂,由于机械制造企业采用机器人生产后对标准件需求锐减,不得不裁减员工,甚至部分企业直接倒闭,造成大量人员失业。

 

五、隐私风险和伦理责任界定

 

人形机器人在服务场景中需采集大量用户数据,可能引发隐私泄露问题,造成法律纠纷与公众信任危机。例如,养老护理机器人若未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标准,敏感信息可能被滥用。此外,机器人对人类行为诸如算法偏见、大数据杀熟、隐形引导等潜在操控风险也需警惕。另外机器人在工作场景中的决策权归属问题尚未明确。一旦工业机器人因算法错误导致生产事故,责任应由制造商、运营商还是使用者承担?当前法规对此缺乏清晰界定,增加了企业的合规风险。

image.png

鉴于宁波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对企业转型和社会就业的影响,对此建议:

 

一、政策护航,构建就业保障网络

 

制定针对性强的就业促进政策,加大对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投入。根据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,开设机器人操作、维护、编程等相关技能培训课程,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培训机会,并给予培训期间的生活补贴。同时,建立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,及时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相关岗位需求信息,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精准匹配。一方面,可参考杭州市政策,将人形机器人领域纳入重点职业培训补贴范围,鼓励企业提供“带薪实训”岗位;另一方面,需建立失业预警机制,对受机器人冲击较大的行业提前开展技能转型指导。

 
二、校企结合,完善技术创新体系
 

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,促进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技术交流。支持宁波本地高校与机器人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项目,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,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。此外,设立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奖励机制,对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,充分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。

 

三、技术攻坚,提升自主创新能力

 

image.png

核心技术自主化不仅是产业安全命题,更是宁波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升的战略支点。企业要加大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,建立内部研发中心,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研发人才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重点聚焦减速器、力矩传感器等“卡脖子”环节,设立专项技术基金,联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,推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,夯实自我造血功能。同时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核心技术,逐步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。

 

四、政策帮扶,强化资金扶持力度

 

政府应设立人形机器人产业转型专项基金,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、补贴等资金支持,切实缓解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资金压力。例如,对购置人形机器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,给予设备购置款一定比例的补贴;对因转型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,提供专项低息贷款,帮助企业渡过难关。同时,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,对积极投入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,减免相关税费,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和科学转型实践。

 

五、明确责任,推动法律法规建设

 

在法律层面上要明确数据安全事件中责任主体,确保研发者和使用者在数据泄露、滥用等问题上承担相应责任,建立责任追溯机制;在研发过程中要借助科技伦理规范科研活动,预先控制人形机器人的情感计算能力,避免外观设计产生过度操纵等风险;在制度建设内要积极推动科技伦理法律化,通过法规、政策明确研发者和使用者的责任,制定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数据安全法规,避免因伦理问题引发社会争议和舆情爆燃。同时通过推行“数据沙盒”机制,限制机器人仅访问必要操作数据;家庭场景则需设置“一键脱敏”功能,防止儿童语音、家庭影像等数据外泄。

编辑 | 黄惠娟

文字 | 忻宇豪

校对 | 袁   芳

往期推荐

新年献词 | 向“新”力:我们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

发布智库报告会|领导致辞:陈仲朝:宁波市政协党组副书记、副主席图片图片

 

2025年4月11日 17:31
浏览量:0